草聖張芝簡介
張芝,字伯英,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最善草書,時稱“草聖”。據《敦煌名族志》記:他本爲前漢司隸校尉清河張襄的後裔,後襄子西遷敦煌,子孫世居敦煌縣城北府,故又號“北府張”。 張芝出身宦門,父親張奂曾任東漢封疆大吏,一生爲官清廉,不畏權貴,這對張芝"少有操節"的性格是有直接影響的。 張芝年輕時勤學上進,酷愛讀書,時人認爲他以後不是"文宗"就是"將表"。當朝太尉和地方官吏累次征召,讓他出來做官,他都拒而不就,故有"張有道"之稱。他一生潛心書法,確實下過一番苦功:“家之衣帛,必書而後練,臨池染翰,水爲之黑。”唐寫本《沙州圖經》記載:在唐開元四年九月,敦煌縣令趙智本,曾根據史料所記在敦煌"縣城東北一裏效谷府東南五十步"傳說爲"張芝墨池"的地方,掘得"一石硯,長二尺,闊一尺五寸。"可見,張芝臨池學書的事當是傳有所據的。 張芝的書法,精勁絕妙,行、隸見長,尤精草書,其書體一筆到底,連綴不斷,氣脈通聯,好比驚蛇入草,飛鳥入林,古人謂之"一筆飛白。"張芝的書法,與當時著名書法家羅叔景、張元嗣並稱,被當時人們稱爲“草聖”。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推崇說:"漢魏書迹,獨鍾(繇)張(芝)兩家。"他的書迹保存在《淳化閣帖》裏有五帖,其中《秋涼平善帖》可以說是張草的典範,爲世所寶。他並著有《筆心論》,今已佚。 張芝的兄弟張昶,字文舒,也善草書,又極工八分書(漢隸的別名)。時人稱爲"亞聖"。張昶書有《西嶽華山堂阙碑銘》至今傳世。
發布時間:2012/2/26 20:3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