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傳承的記憶
——中國地學百年紀念碑
![]() |
1909年9月28日(清宣統元年八月十五日)中國地學會成立 |
沽水流霞憶中國,
百年風雨盡蹉跎。
地學鴻儒偉業奠,
辛亥同盟火種播。
筚路藍縷期刊辦,
慷慨激情天地說。
科技曙光東方露,
![]() |
1953年中國地理學會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 |
崇仰豐碑歲月歌。
——天津市地理學會副理事長
書于2019.9.28
1909年9月28日,中國地學會成立于天津。
2009年的中國地學會誕辰百年之際,在地處海河支流子牙河與新開河交彙之處的天津耳閘公園,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學術團體紀念碑,中國地學百年紀念碑。
![]() |
2009年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 |
紀念碑矗立在黑色的輝綠岩基座上,碑身用花崗岩石塊砌成,碑高8米 寬3.2米,厚2米。紀念碑正面上半部開鑿出一道寬大的裂隙,象征著中國地學會成立于二十世紀的初葉,正處于我國的政治體制和思想文化的重要裂變時期。石碑的裂隙內嵌有不鏽鋼制成地球儀,像一只睜開的眼睛注視著西方,寓意在近代中國,隨著西學東漸,世界上地球科學研究的成果、地理發現、風土人情、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等內容通過中國地學會的學術活動傳播到國內,使國人耳目一新,爲之一振,真正了解到地球科學的真谛和外面世界的精彩。紀念碑背面的碑文記述了一段鮮爲人知的曆史和建碑目的。
紀念碑所在的耳閘公園也是本世紀初在原工廠和居民區搬遷後的基礎上新建起來具有地球科學及曆史文化特色的海河公園。公園沿子牙河左岸自西北向東南呈帶狀分布,由呈船形的新閘與老耳閘共同組成。老耳閘樞紐工程始建于1919年,是天津第一座水利工程。新閘建成後,老耳閘不拆除,作爲古建築保留下來。園區的東南部臨近天津著名佛教聖地“大悲院”和天津城市的發祥地三岔河口。園區西南方的子牙河畔建有漢白玉雕琢的仿明代建築—天石舫,其規模宏大,超過了北京頤和園的石舫,猶如一條鼓滿風帆的古代戰艦劈波斬浪,成爲了耳閘文化景觀區的標志性景點。石坊附近橫立著長方形的漢白玉石碑,工整的碑文向遊人訴說了六百多年前明燕王朱棣在附近渡河揮師南下的曆史滄桑。
中國地理學會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學術團體之一,她的前身是1909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國地學會,創始人張相文。1934年竺可桢等在南京發起成立中國地理學會。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地學會與中國地理學會合並爲中國地理學會。1953年在北京召開合並後的第一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産生了第一屆理事會,竺可桢任理事長。當時全國會員有500多人。合並後中國地理學會發展迅速,50年代各省區陸續成立地理學會或分會,60年代以來各專門委員會也陸續成立。
![]() |
中國地學百年紀念碑 |
![]() |
張相文肖像 |
![]() |
竺可桢肖像 |
發布時間:2020/9/27 10:15:00,來源:天津市地理学会